-
导读:“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中国刺绣的起源历史悠久,发展出为众人所知的四大名绣:广绣、苏绣、蜀绣、湘绣,它们针法繁
-
导读: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于9月5日至9日在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
-
导读:6月10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浙江地区刺绣艺术创
“潮”流下的非遗人潮绣时尚:针线绘制锦绣年华留住民族文化根脉
潮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孕育的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立足新时代,千年古城潮州不断焕发新活力,迎来新发展。为展现潮州古今魅力,《“潮”流下的非遗人》系列报道将与潮州非遗传承人共说文化传承故事。本期报道我们邀请了中国服装协会名誉会长、资深刺绣专家蔡民强,共同探讨千年潮绣的前世今生,透过潮绣感受潮州独特的艺术文化,展现东方审美开始崛起的今朝潮绣“守艺人们”的破与立。
巧手银针金线 “绣”出潮乡文化
潮州有句俗话:“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可见,潮绣不只是潮州民间妇女们诉诸情感的信物,还是让她们安身立命的“钱袋子”。在潮绣的世界里,技艺高超的绣娘们巧手细捻针线,一起一落绣缀世界万物,一花一木浓彩淡抹皆相宜。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潮绣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品类繁多,绣工遍布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产值超过1亿元,潮绣厂中不再只有绣娘们的身影,不少男绣工们也着手学习这门精细活,用针笔线墨谋出好出路。
“1977年我就进入到潮绣厂,从事高精绣品的研制工作。”蔡民强回想起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潮州市刺绣厂工作时,自己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那时的他细心钻研潮绣技艺,花了几年功夫潜心搜集整理出潮绣技艺200多种针法,并详细记载和论述形成翔实文稿。
在采访的过程中凤凰网广东了解到,过去潮州人坐着红头船下南洋,在异国他乡的漫长航旅中,他们常常会携带着一些潮绣祭祀用品以祈求远途平安顺利。久而久之,祭祀文化中“拜老爷”的传统便被带到海外,从而带动了潮绣制品在海外的需求,让潮绣制品在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兴盛一时,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喜爱。这些带着家乡气息的潮绣制品,或许也代表着这群潮州游子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潮”流下的非遗人潮绣时尚:针线绘制锦绣年华留住民族文化根脉
精致华丽的潮绣不只应用于庙宇祭祀的装潢,还运用在婚嫁庆贺场合的绣品中。蔡民强介绍,潮绣嫁衣在潮州婚嫁文化中最为出名,自清代以来,潮州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亲便会为女儿预制嫁衣。一套潮绣嫁衣全部是用金线银线织成,新娘穿着上身便会显得华贵隆重。
“现在绣制一套全新的潮绣嫁衣价格不菲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技艺繁琐。”蔡民强向凤凰网广东介绍,潮绣的特色在于造型立体,绣制的花样饱满,让人有种“裸眼3D”的奇妙观感。
苏、湘、蜀绣都以绒绣作平绣,如果说它们像中国的彩墨画传神且富有韵味,那么以金银绒绣作垫绣的潮绣,就像是富丽堂皇的浮雕装饰画,明亮且立体。
潮绣富有质感的呈现效果往往离不开绣工师傅对“立体垫高”技法的熟练掌握。不同于在薄薄平面绣布上灵活创作,潮绣需要绣工师傅“棉里藏针”的胆大心细:绣布内里增加厚实的棉花,图案造型铺垫高于表面二、三公分,用刺绣绒线或金银线绣制,针线落入棉花芯中,绣工师傅看不见针眼掌握不到针的走向,便会发生绣针偏离方向或断裂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世纪中期潮绣开始商品化的时候,潮绣嫁衣在香港与东南亚等地同样广受欢迎。
巨著扬帆出海 “秀”出国粹精华
时光荏苒,从90年代至2010年前后整整二十年间,蔡民强却开始另辟赛道发展刺绣工艺,他开创了驰名海外的婚纱晚礼服品牌“名瑞”(前身是潮州市潮绣厂),让当年的潮绣厂转产婚纱晚礼服,企业也成为全国刺绣行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当前,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在名瑞集团成立后,也致力于刺绣针法的研究和创新。但刺绣产业市场化的“加速运转”却也挤压了传统潮绣工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2010年前后国内的刺绣产业达到高峰期,但是高峰过后就意味着衰落。”蔡民强感慨道,那几年他和“老搭档”李春亮走遍各个潮绣工区,目睹了刺绣工人逐渐减少、高精绣工日益稀缺的行业现状后,蔡民强的心头涌出了一个念想:“在潮绣产业即将走到最低谷的时候,我要把最好的东西留下来。”
后来,蔡民强和李春亮便作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决定:他们要筹划制作巨幅的潮绣作品。
2012年底,重回老本行后的蔡民强依旧“宝刀不老”,他和团队选取了清代著名画家袁江画作《阿房宫图》为绣品题材,利用9个多月的时间探索作品的雏形,采用高科技手段完成技术准备和刺绣底稿。
“潮”流下的非遗人潮绣时尚:针线绘制锦绣年华留住民族文化根脉
在筹备期间,他与李春亮在潮州和全国各地的几百个刺绣作坊中,挑选近几十位绣工巧匠,并亲力亲为地指导,带领他们研究刺绣高精品,经逐渐淘汰形成十来个固定研究点。“那段日子最大的感受就是苦和累,好的艺术真的是需要磨损大量的精力和汗水,我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去修改完善这幅作品,有的绣工甚至都想中途离开了。”蔡民强回忆起创作《阿房宫》的过程,直到2016年历时三年的绣品《阿房宫》正式面世,这幅长7.14米、宽2.34米的巨画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山水刺绣。
“潮”流下的非遗人潮绣时尚:针线绘制锦绣年华留住民族文化根脉
这一次,潮绣巨画以艺术品的形式走出国门,展现出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阿房宫》作为中国刺绣的代表亮相法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刺绣艺术精华,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价值与魅力。
匠人匠心传承 细“嗅”潮流新势
随着时代变迁,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正在迅速地去手工化,而中国刺绣市场也面临着“去”与“留”的挑战。
潮绣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中的主要流派。与其他刺绣手工艺一样,潮绣也面临着传承人青黄不接、制作成本高、成品耗时长等发展问题。
“要打破传统粤绣、苏绣等‘门户’局限,蜀绣融入苏绣技艺、粤绣进入湖南绣制、苏绣也学习潮绣的立体垫高,垫金绣也不再是潮绣专利。”蔡民强和凤凰网广东交流“中国刺绣”的概念,在他看来全国各大绣种要逐渐“去派别化”,为刺绣艺术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如今,年近70岁的蔡民强已无法再复刻创作《阿房宫》这样的巨幅作品,“中国刺绣技艺之精湛有如巧夺天工,却没有多少惊世之作留下来”。这是蔡民强创作《阿房宫》的初衷,从初识潮绣的技术员到技艺精湛的潮绣大师,“潮绣”也贯穿了蔡民强的半个人生,用作品记录下潮绣最辉煌的时刻,也是老一辈潮绣人对初心的坚守。
在新的市场格局面前,年轻的传承人也正为潮绣发展谋划出全新的发展战略,这群走出国门的年轻一代发现,东方刺绣正受到西方消费者的青睐与关注,他们提出将潮绣与现代技艺相结合,让中国制造走出去,在变革中主动出击。
“潮”流下的非遗人潮绣时尚:针线绘制锦绣年华留住民族文化根脉
彩线轻盈穿梭,绣出了绚丽的艺术梦想,老一辈编织出潮绣的锦秀年华,年轻一代开拓出潮绣的创新路径,让刺绣技艺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让世界关注潮绣这一中华文化瑰宝。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刺绣服务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刺绣服务商.www.zgfzcxw.com"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中国服装刺绣服务商 www.zgfzcxw.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