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中国刺绣的起源历史悠久,发展出为众人所知的四大名绣:广绣、苏绣、蜀绣、湘绣,它们针法繁
-
导读: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于9月5日至9日在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
-
导读:6月10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浙江地区刺绣艺术创
毕生刺绣技艺无人学,大爷欲倒贴退休金收徒
清代郑燮在《新竹》中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句话既表达了希望后辈人能够青出于蓝的希望,又体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传承的重要性。牛顿也曾经说过,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人们有了传承,能够完全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后来人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无论任何学科、任何生活技巧都是这样的。但是传承也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有些技艺在发明多年后已经失传,有些传承到现在的技艺也有了衰颓之象,这些都令人扼腕叹息。
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我们国家,全世界范围内为了快速发展、经济繁荣,不断推出新技术,一些有底蕴的传统技艺渐渐失去传承的情况都很普遍。
因此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于2006年4月正式生效,目前其缔约国已经达到了178个。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非遗种类有41项,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已经近千项,各省市级非遗更是不计其数。
01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各种各样的刺绣技法占了相当的比重。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手工制作技术,古时因交通不便,各个地方都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刺绣技术。《史记》中就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记载,表明在汉代时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刺绣技术。
在刺绣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有特色的刺绣技术被公推出来,成为古时贡品的首选,其中又以苏绣、粤绣、蜀绣和湘绣这四大名绣为代表。这些有名气的刺绣技术如今还不至于到传承无人的程度,但一些地方刺绣技术,或者比较小众的刺绣技术,已经岌岌可危。
今年已经79岁的张先松老先生,多年来就一直苦难于汉绣的传承。作为汉绣传承人,他为汉绣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心血,但他作为汉绣大师的弟子,一直没有收到自己的弟子,眼看汉绣技艺即将断绝在自己手上,老人十分着急。为此,他甚至从自己不多的退休金中专门拿出来一部分用于寻找和培养继承人。相比于刺绣技术盛行,许多人求上门来拜师的盛况,如今汉绣的境遇十分令人唏嘘。
汉绣是一种湖北省的民间传统美术,2008年就被列入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汉绣是楚绣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工艺品的最高水平,屈原就在《楚辞》中感叹:“被纹服纤,丽而不奇些”。
在汉代以前,这种在各种丝织品上都有刺绣的情况,除了楚国外的其他地方是很难看到的。汉绣作为楚绣的发展,其同样以配色浓艳,色彩效果强烈为特征。受到五行色的影响,它始终坚持着以木青、火赤、土黄、水黑、金白为主的配色,其中又以红黑两色为主。
汉绣始于汉代,在明清时期受欢迎程度逐渐提升,在清末时达到了鼎盛。据《湖北民俗志》记载,明清时楚地(现湖北省)的官贾、优伶喜欢穿着汉绣;在清朝末年时,武昌、汉口等地有着绣花街的存在,有上万名的绣花匠人。然而,在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武汉后绣花街就被毁掉了,汉绣技艺开始凋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绣被列入了“四旧”的行列,大批精美的绣品被直接烧毁,传承人更是遭到了批斗,汉绣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80年代开始,汉绣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现在的汉绣一改先前多绣小绣品、戏剧服装的传统,开始在帐帘、被子等上刺绣。然而其颓势已经无法扭转,如今只剩两支主脉传承。
02
张先松老先生能够接触汉绣也是出于机缘。1941年,张先松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幼时家庭经济状况比较一般,他的玩具并不多,因而他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具。当时,他的心灵手巧已经得到了周围小伙伴以及家长的一致认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岁的时候,某次张先松和几个小伙伴在江边玩耍时,不慎触碰到了一个荒废的炸弹,他的右手被炸伤,仅有大拇指和中指还是完整的,剩下的三个手指因为炸伤而不得不被截断,或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吧。
原本被盛赞心灵手巧的他,不甘心就这样被废掉双手,但是右手残疾又是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最后他选择了刺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恢复动手能力。1961年,20岁的张先松凭借自己的天赋和诚意,成功拜在了汉绣大师李玉山门下,同年,他又拜入了张济良门下学习汉剧戏装制作。仅仅三年的时间,他就在汉绣上有了一定的成就。
张先松曾经说:“汉绣的颜色特别鲜艳,但针法特别朴实。”凭借着自己的天分,已经一颗能耐得住性子的心,张先松很快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汉绣大家。1955年时,他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然而随着方便快捷的机绣逐渐普及,手工绣品开始乏人问津,汉绣不仅没有人前来拜师学习,连知道它的人也越来越少。相比于机绣,手工汉绣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多样的绣法、配色方式等也需要沉下心来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
然而长时间苦练刺绣的枯燥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很多人认为,在有了机绣之后,手工刺绣作为一种落后的技术,应该被历史淘汰了。然而这样一门精细的手艺被机械化的、流程化的机器所替代,也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其中蕴含的文化如果被冰冷的机器替代,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03
汉绣濒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戏剧的没落。曾经人们的娱乐方式比较贫乏,日常看戏剧就是很多人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了。然而随着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看戏剧的人越来越少,唱戏的人也越来越少。
对于汉绣来说,曾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就是绣戏服,现在戏剧没落了,定制戏服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大大减少了。虽然在床单、被子、屏风上面刺绣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需要的时间会比机绣长很多,成本也会比普通机绣高得多,因而很少有人选择手工汉绣制品,哪怕手工制品会更精美、更独特。
张先松本人也并不是没有收过弟子,但是正因为汉绣的没落,他亲身经历了同门的师兄弟、自己的弟子一个个离去另寻出路。当初与他共同拜师学艺的共有师兄弟8人,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坚守着汉绣技艺,其他人都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换一种方式去谋出路了。
这样一门成本高但收益少的手艺,在现在这个浮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为了生计,也为了寻找传承人,张先松曾经到武汉纺织大学任教,但是截至目前,他仍旧没有找到合适的弟子传承汉绣技法。
04
目前,张先松老先生已经79岁了。这些年来,他为了汉绣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许多努力。例如2014年底,他在沙市中山公园的松涛山庄中创办了荆楚汉绣传承园,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幅高2米,宽1.1米的汉绣作品,它的名字叫做“麒麟现盛世”。
这幅巨幅作品是张先松和徒弟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的。他们计划将刺绣一个大型系列作品,将其命名为“麒麟献盛世,龙凤谱华章”,总共约20幅,以此来展示汉绣文化的精美,吸引更多人关注汉绣。这幅作品中最神奇的一点就是整个麒麟都是立体的,凸出画面约一两厘米,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这个汉绣传承园中的所有用具都是张先松老先生家中搬来的。据老先生自己说,他目前每个月有4000元的退休金,除了留下1000元自己花用,剩下的3000元都要投入到传承园中,向市民展示汉绣艺术,向年轻人传承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先松老先生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汉绣的发源地保住这一古老的绣种。虽然他现在有着七八个徒弟,但是自己求学时候的经历让他明白,徒弟随时有可能为了谋生而离开,所以他尚没有选定自己中意的传承人。张先松对于汉绣的执着,使他入选了2017年感动荆州年度人物。
老先生目前还用自己的退休金开了一个汉绣兴趣班,每个月都会有很多有兴趣的人前来学习,老先生免费教授所有人,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来体验和学习的人。但是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人寥寥无几。他自己也知道,自身年事已高,可能已经没有几年的工作时间了。他只希望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他都能够奉献给汉绣,能够将汉绣技艺传承下去。
张先松老先生所面临的窘境,在我国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上都可以见到。由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精美绝伦,但在机器时代已经缺乏了实用价值,所以很少有人关注,即便关注了也不会选择去学习。所以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技艺,如今都面临着传承无力,即将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窘境。即便国家再大力宣传和保护,也没办法改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能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少的现实问题。
结语
《庄子》中说:“不以成败论英雄”。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不应该以能否产生收益作为其是否应当被传承的标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千年的时光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同样被纳入了民族文化当中,成为民族底蕴的一部分,这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应该割舍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在努力,传承人们在努力,整个社会也应当为此而努力,不辜负这些遗产千年传承下来的底蕴,也不辜负像张先松老先生这样的人的执着坚守。
参考资料:
《新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史记》
《楚辞》
《庄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刺绣服务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刺绣服务商.www.zgfzcxw.com"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中国服装刺绣服务商 www.zgfzcxw.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