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发布采购| 联系我们| 本站服务| 帮助中心
点击排行

「人物专访」对话王小潇:让宫绣成为乡村振兴的“气韵”

2022-07-18 来源: 作者:
分享:

对话宫绣非遗传人王小潇:

努力是为了给爸妈看
让宫绣成为乡村振兴的“气韵”

对话人物:王小潇,男,1967年3月生,河北易县凌云册人,宫绣河北非遗传人,政协易县第十二、十三届委员。

对话策划:王文坡,男,1973年2月生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易县政协科教文卫体委主任,河北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图书“五个一”工程获奖者,2018年上榜助人为乐“河北好人”,2019年上榜“燕赵好网民”,运营微信公众号“王文坡”,新浪微博“紫荆关王文坡”和23万粉丝的快手“驻村老王”。

「人物专访」对话王小潇:让宫绣成为乡村振兴的“气韵”


谈学宫绣 为了谋生娶媳妇

王文坡请为读者普及一下什么是宫绣,及宫绣的历史吧。

王小潇宫绣,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契丹国国志》中记载,当时的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而“宫廷绣”就是因辽在燕京设立绣院而诞生的,主要是为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明代以后,“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刺绣人员日趋扩大。到了清代“宫廷绣”更为兴旺,特别是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宫绣”。

王文坡宫绣的历史文化与我们易县历史文化有什么渊源?

王小潇宫廷刺绣文化和技艺传承于易县(古易州)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易县宫绣“集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据《易县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丝织刺绣工艺长足发展,一度闻名境内外”。清朝灭亡后,清宫刺绣工匠王焕如等流落民间,工匠王焕如的侄子兼徒弟王占录因对清宫刺绣极度热爱,而将濒危的清宫刺绣技艺传承下来,于1978年在易县凌云册村成立手工刺绣作坊。1991年注册易县易水工艺美术厂,王占录之子王小潇(现为河北易县易水工艺美术厂厂长)于2008年创立品牌“御绣缘”。至今,宫廷刺绣技艺已经王氏家族四代人上百年的传承,并以雅洁精细、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为主要特征,一针一线都渗透出帝王亲贵的倾天权势。

王文坡作为这项技艺的传人,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期间是不是经历过”魔鬼”式训练?

王小潇我学宫绣是在初中毕业以后。当时已经是成年人,不是像常人所说的经历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魔鬼式技能训练。当初纯粹是毕业后,在农村找不到好的工作,做宫绣当时收入可观,我父亲就让我和他一起学习。学宫绣说句大白话:就是为了谋生,为了挣钱娶媳妇(笑)。

「人物专访」对话王小潇:让宫绣成为乡村振兴的“气韵”


谈领悟 李俊良对我影响最大

王文坡从挣钱谋生,到痴迷这项技艺,有什么事或人对您产生过影响?

王小潇那是在1991年,当时我们的宫绣销售到了台湾地区,一名叫李俊良的台湾收藏家,凭借着包装上写有的"河北易县凌云册"出产场地,坐飞机,到北京,又从北京租车到易县县城。当时的路坑坑洼洼,坎坷不平,都是土路。租车到县城后又找小三轮车,一路颠簸找到我们家庭作坊后,捧着一块块宫绣图,竟喜极而泣,喃喃地自语:“找到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当时的情景对我还是很震撼,特别是把“宫绣”说成“文化”,那我是第一次听到。

王文坡从那个时候起,你开始对宫绣的认识,上升到了文化?

王小潇也有个渐近的过程吧。李俊良先生,从那时起,几乎每年都过来。除了自己收藏,还订购一批宫绣发到台湾。
他特别为我推荐了《钦定大清会典》。通过这本会典,我了解到宫绣技艺有着它的制式规定,图案严格遵循“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宗旨。比如确立的天子服饰十二章,由十二种图案组成,每种图案以象征的手法表现着对理想的肯定,如日、月、星辰(胸临)、山(镇定)、龙(变化)、华虫(文彩)、虎尊与兽尊(忠孝)、水藻(洁净)、火(光明)、粉米(养民)等,都是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概括、寄托着设计者希冀抽象概念能够得以具像表现的愿望。

王文坡这个阶段让您对宫绣这项非遗技能,带来了怎样的理念变化?

王小潇如果没有李俊良先生,可能宫绣对我来说就是挣钱工具。在与李俊良先生来往中,他就提出宫绣一定要仿古、仿清,要成为一种传承的文化,不能因时至现代,而就可以投机取巧。但我父亲很反感和反对,因为按照李俊良先生做法,费工费时,不挣钱。这也成了后来我与父亲理念相左,出走京城的原因。

「人物专访」对话王小潇:让宫绣成为乡村振兴的“气韵”


谈信用 300件龙袍已经存放19年

王文坡把宫绣作为谋生手段,到做成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王小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与父亲在制作理念上发生不同意见。我坚持仿古,呈现一些老的宫绣作品,把老的技能传成下去。但老人喜欢“新东西”,他的“新”就是怎么想法儿“蒙”老外,“蒙”客户,十天的活,要求技工五天完,并以此进行奖励。更严重的是在面料上还偷奸取巧,用次的仿丝等,加上当时人工费用的确也在上涨。老外说我们不讲信用,把我们拉黑了,到2000年左右,我们出口贸易基本归零。王文坡通过这件事,吸取了什么教训吗?王小潇做事做人,信用最为重要,最为长久。后来台湾一个客户定制了300件宫绣龙袍,交了五万定金。龙袍做好后,人联系不上了。那是2003年。但我一直坚信,这个客户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遇到了什么事情,这300件龙袍就一直在我的库房保存着。我希望有一天客户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能及时交货。这也是我的信用吧。

 

谈闯京城 努力就是为了给爸妈看

王文坡对您技艺成长最为重要的是那个阶段?

王小潇如果说我更能深入学习宫绣,把宫绣当做一辈子的事业要干下去,是我与父亲意见不一的那段时期。当时我堵气去了北京。那是1996年吧,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叫党红民的收藏家,他父母是刺绣世家。他见了我的宫绣作品,把我带到了他家。我被他家收藏的各种宫绣服饰惊呆了,站在哪里像佛教用语“入定”一样。他对我说,你好好学,以后咱俩就是中国最牛的两个人。在北京,当时我主要给一些古董商和收藏家做修补,遇到好的图案,我就放在床上,自己躺在地板上,晚上起来反反复复看,入迷到整夜不睡。为了多存放一天,我给客户提出免修补费用。那个时段,我工笔绘画的题材有了质的飞跃。对各色无捻掰绒丝(由一根丝掰成数根细丝),运用缠针、铺针、接针等针法,用变换色块的方法表现物体的阴阳面,不夸张地说已经炉火纯青。痴迷程度,就如老一辈说的抽大烟一样不能自拔。

王文坡最终和您父亲的矛盾是如何化解的?

王小潇在北京入迷那段时间,为了生活下去,我还去了北京绿洲的服饰公司。在我画出龙、流水、云纹、福字、寿字时,公司老板怀疑我不是来打工的,随即开出了1500工资。在九十年代末,这是高薪水了。一年后老总给我的工资开出了15000的月薪,要我同他去美国发展,但由于父母流泪反对,不让走。最后以父亲交权,我回来掌管而妥协。我努力经营,按照我的“做宫绣就是做文化”的理念,坚守老式传统的做法,加上我闯京城积累的人脉帮助,慢慢地有了订单。最终销到了美国,还挣到了第一桶美金。那时我母亲看着外国人头的纸币,不敢相信是真的。我特意给母亲留下了400美金没有兑换,直到母亲去世,还保存在她压箱底的柜子中。和父亲有不同的理念,我不赞成他的做法。但我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给爸妈看,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行!

「人物专访」对话王小潇:让宫绣成为乡村振兴的“气韵”


谈创新 学会了给古人挑毛病

王文坡宫绣创新上,您主要做了那些?

王小潇宫绣的创新,主要是在不断挖掘整理清宫的刺绣文化和服饰文化。整理清宫传统刺绣资料,在将清宫传统刺绣图案、针法以及题材、品种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研究创新清宫传统刺绣服饰及其衍生品,在清宫传统刺绣基础上推陈出新,设计新图案、新样式,应用新材料,融入现代审美,既充分展示清宫传统刺绣服饰文化和精湛的技艺,又融入时尚元素。将宫廷贵族服饰文化与现代美学精髓完美融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具有中国古典传统之美又不失时尚优雅品味的现代艺术服装。并在与法国等多个国外设计师合作过程中,进行品牌设计研发,将西方美学与东方神韵完美的结合,使每件作品都成为传世的臻品。在这一阶段中,经历了学古人,到给古人挑毛病,与当代结合,把宫廷融入自己的生活,更多考虑时间和空间变化,最大的成就是让高雅的收藏品成为了更多客户日常。

王文坡在品牌打造上做了些什么?

王小潇“御绣缘”是我一手打造起来的品牌,这个品牌我追求两个字:质和精。在宫绣这个行业如果我说第三,没有第一和第二。我生产的“御绣缘”牌刺绣服饰已成为中国刺绣文化产业的杰出代表和当家品牌。产品受到国外友人、国内游客以及社会名媛等的青睐,年均销售收入可达3000万元,实现税金50万元,远销美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应邀参加“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非遗展”、“天津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大型展览30余次,其中《万国来朝》礼服在中俄文化大集展览中荣获优秀展品奖;宫廷刺绣仿制龙袍被天津工业大学收藏;《北海荷塘》坎肩被评为北京设计周最佳文创奖。

王文坡传承上有没有担忧?

王小潇宫绣是一项需要静下心来做的事儿。学宫绣,要学好,需要的周期长,挣钱少挣钱慢。现在年轻人都比较浮躁,真正潜心学的少而又少,包括我的两个孩子,在他博士姑姑规劝下说学宫绣太苦,不能学我,都没有选择宫绣技能。好在我有个侄子,二十多年来,一直跟我,现在能独当一面了。现在宫绣其实还是留守农村妇女、老人一项挣钱副业,我们这一地大概有800余人从事这个行业,但只能成为技能工人,从传承角度看还任重而道远。

 

谈梦想 建体验式网红打卡地“宫坊”

王文坡在北京北海公园,您的文创产品据说非常火爆?

王小潇疫情期间,主业宫绣还是受到了影响。北海也是旅游集聚地,我就尝试设计了以我国传统节气“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为主题的印章,每次推出500个贺卡或纪念册,没想到一个印章29元,500个,就是15000元,由原先三天到现在一天销售完毕。而且有了固定铁粉1000多位,有特别的要先付30000元预订全年印章。今年春节前后,元宵节印章被北京冬奥会作为给志愿者纪念品选中,去年年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王文坡就文创和旅游方面结合,让区域内技工增收服务乡村振兴有什么好的想法?

王小潇一是做大学研基地。在每年承接北京服装学院、新华小记者、妇联等学习参观活动基础上,利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保定市巾帼英雄创业手工产业基地优势,继续与高校和职业技校联系,开拓市场客源,目前我们基地已经成为天津工业大学实训基地,每年培训学生500人次。二是搞好文创产品研发。文创产品是个朝阳产业和潜力大的产业。比邻京城,有着天然独特的优势,比如2018年与钓鱼台(黄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开发钓鱼台品牌礼品;2019年4月入住北京北海公园,为皇家御苑开发御绣文创品。

王文坡最大梦想是什么?

王小潇在家乡建一个“宫坊”,一个体验式的景区,让民间小作坊全部搬进“宫坊”,成为集刺绣文化传承、刺绣产品研发、生产加工、文化展示、旅游参观、产品销售为一体新的网红打卡地,让宫绣成为乡村振兴的“气韵”。

「人物专访」对话王小潇:让宫绣成为乡村振兴的“气韵”


采访手记:宫绣“劳模”上了焦点访谈

在见到王小潇之前,想象中的这个每天走针穿线、与图案打交道的男人,应该是个手指纤细、个子高挑、文雅有致的儒士。3月31日,与约好的摄影师于正万,在易县县政府门口等待时,从一商务车走下来一个男子,近在咫尺,拨打电话,在我的手机铃声响起时,我疑惑地看着他:唐装坎肩,敦实矮壮,手指短粗的男人。他是王小潇?没错,在他伸出他的右手那一刻,我就确定了:他就是河北省宫绣非物质文化传人王小潇。采访对话在他泡好的一壶橙红色的普洱茶开始。在他娓娓道来的故事里,了解到了宫绣历史,和宫绣从当作谋生手段到知道这也是文化时的震撼,更有父辈们为发展而偷巧谋求高利润,让建起来的贸易几乎归零的教训。时而语速纾缓,时而激动,特别是谈到如今他在北海公园的文创产品——元宵节印章入选冬奥志愿者纪念品,走上春节档的焦点访谈时,更按捺不住激动和兴奋。“不能回家的民工、游子,把我设计的带有乡愁和祝福印章的明信片邮寄回乡,祝福父母弟兄朋友。这件事,走上今年春节期间央视焦点访谈特别节目时,我也是那个最幸福的人。”小潇充满着自豪和骄傲。文创产品和您的宫绣作品,现在从收入上讲,那个占的比例要大些?“疫情以来,部分宫绣客户的成品出口受阻,如今文创从收入上占的比例要大些,我的北海地盘,目前成了最火的网红打卡地。”小潇的话里兴奋中带着忧愁。我们在对话时,小潇要工作人员拿过来两个他设计的带有祥云并凸显皇家气质的印章本,他告诉我这个就能卖到139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价值。您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艺术家还是工匠?我给出了他最后一个问题。“我就是个宫绣劳模,艺术家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不是我自己封自己,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把宫绣这一非遗发扬光大,让这一技艺传承下去。说劳模有调侃,说传承又严肃。”小潇很忙,采访中不时有电话打进来。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急匆匆把我和摄影师于正万放到县城,就看他这个“劳模”急匆匆赶赴京城。看那渐渐消失的车影,我在想:宫绣非遗传承是不会消失的,也愿他的“宫绣坊”的梦想能早日实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声明|版权与著作权| 法律声明|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中国服装刺绣服务商网 - 服装刺绣行业专业网络宣传媒体“互联网+”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22-2024 中国服装刺绣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中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稿件版权单

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